close

【6/8 第五堂課】貓頭鷹小劇場


今天屎爺心血來潮要載我們去上課,但卻遲到了!所以我們進到教室兒謠已經進入一半了!mimi倒是很配合跟著我的快步走進入教室,趕緊跟著大家一起打拍子唸兒謠。兒謠是接著上次的【河馬刷牙】,今天是加入音樂背景跟著一起唱。



【點名式】
今天的點名式每個人發一張昆蟲圖卡,要大家對應畫板上的昆蟲影子,要小朋友們找出手裡拿的昆蟲影子然後貼上去,圖卡是軟磁鐵製作而成,分別有蜻蜓、蝴蝶、螞蟻、蜜蜂,老師先介紹各個昆蟲的特色,再讓小朋友們自行找尋。

mimi好像有那個認知要上台去貼圖卡,但是,她還是需要媽咪的陪伴,但是老師問她問題她都可以自己回答,算是有小小的進步了。^^"

【主題故事】小貓頭鷹


給父母的共讀小技巧:
★透過親情故事,培養溫馨的親子共讀與互動關係,建立幼兒對周遭人事物的信任與安全感。
★以不同的聲調讀出對話,增加閱讀的樂趣。共讀後,聆聽孩子的想法,將故事情節與生活經驗相結合,化解孩子焦慮不安的情緒。

老師在閱讀這本繪本之後,提到小朋友對於父母的短暫離開會產生分離焦慮症,此時就可以引用這本繪本的內容來告訴孩子媽媽的離開只是暫時的,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及安全感。

【故事塗鴉樂】
呼應繪本裡的主角,三隻空白貓頭鷹要小朋友們跟著翅膀羽毛上既有的點、長線、短線著上線條顏色,主要是訓練手部肌肉控制能力。

很明顯的可以看出mimi對於“點“畫得最好,長線條還可以,短線條就有點沒辦法控制了,下次再來找張紙讓她玩玩看。

【棒偶製作】
老師發下一張黑色卡紙、兩根木棒、兩對大小活動眼珠,然後要用媽媽的手跟小朋友的手來做出大小貓頭鷹的棒偶,

完成品:
嘴巴、身體羽毛由自己發揮創意來著色塗繪。

【貓頭鷹小劇場】
完成棒偶之後,上課的親子學員分成兩隊,各排一排面對面,由一邊先拿出貓頭鷹媽媽棒偶扮演媽媽,另一排則扮演小貓頭鷹。

劇碼:
扮演貓頭鷹媽媽的一邊要說:媽媽出門了,然後要把棒偶收到後面去。

小貓頭鷹在枝頭上跳跳跳,扮演小貓頭鷹的一邊則要拿棒偶做出跳跳跳的動作,然後說:媽媽去哪裡了?!

貓頭鷹媽媽:媽媽回來了。(再把棒偶從背後拿出來)

小貓頭鷹:媽媽我愛妳。

課後感想:mimi一整個非常堅持己見,演團體小劇場時,她整個沈浸在製作好棒偶的愉悅中,只想同時拿著兩隻棒偶,照著老師演戲就別說了,不過,回家以後,她倒是在路上有稍微表演一些,她好喜歡這兩隻棒偶,當天下午就被玩到眼睛不見了,所以我只能用畫的來示意。(第一張照片手中有拿兩隻“新鮮“棒偶)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蘭絲 的頭像
    蘭絲

    the aesthetics of Lens' life【蘭絲的生活美學】

    蘭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